廉政时评
“行不由径”走正道
“行不由径”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:子游做鲁国武城县长的时候,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才。子游回答:“有澹台灭明者,行不由径,非公事,未尝至于偃之室也。”说的是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守规矩,不是公事他从不到子游的屋子里。行不由径指走路不抄小道,比喻为人正直,办事遵循正道。
对澹台灭明这种行事风格,朱熹赞曰:“不由径,则动必以正,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。非公事不见邑宰,则其有以自守,而无枉己徇人之私可见矣。”大意是澹台灭明不抄小道,行为端正,可知其不会贪图小利、急于求成。不私下求见邑宰,这是一种自我约束,可见其不会枉己徇私。史料记载:澹台灭明是东周时期鲁国人,他学识渊博,为人公正无私,处事踏实端正。他一生信奉孔子学说,勤于修身,严于律己,到吴国讲学时,其才德吸引门徒达300之众,位列孔门“七十二贤”。
不走捷径,老老实实走正道、走大道,看似慢,但坚持下去,定有收获。反之,急于求成,总想着投机取巧抄小路、耍小聪明,大方向错了,结果肯定事与愿违。
“天道忌巧”,想要到达目的地,没有什么捷径,老老实实做人、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正道。清代郑板桥职位虽不高,但他在百姓中威信极高。究其缘由,脚踏实地走正道是很重要的一条。在范县任职时,他常扮作村民模样,到田间地头察看农情和民情,了解百姓疾苦。郑板桥在诗中记述了自己下乡走访的情景:“春雨长堤行麦垄,秋风古庙问瓜田。村农留醉归来晚,灯火千家望不眠。”这种脚踩泥土、身入农家的工作方法貌似笨点、慢点,实则是正招、实招。因为只有躬身向下,真正了解社情民意,决策才会切合实际,施策才能赢得百姓拥护。
行不由径是一种行事风格,更是一种正直品格。抄小路少费力、见效快,对人确实有诱惑,可有志有识之士宁愿多吃苦、舍名利也要选择走正道。《清稗类钞》记载,清代举人丁腹松参加进士考试屡试不中,在心灰意冷之余,受大学士明珠之聘,做他儿子成德的家庭教师。又值会试之期,明珠明里劝他去应试,暗里却为之打通关系,使他金榜题名。了解内情后,丁腹松深感名节扫地,悲愤万分,立即打点行装,返回家乡隐居起来。丁腹松有关系不用、有“后门”不走,坚持正道直行,其品格操守至今为世人传颂。
行不由径方能行稳致远。走正道、走大道或许慢了点,甚至会多些牺牲和付出,但一定会走得稳、走得远。广大党员干部当认清方向、正确取舍,少琢磨关系、多琢磨工作,不做表面文章,不躲苦事难事,摒弃急功近利思想,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,道路将越走越宽阔、越走越光明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晓建)